ESG標準化仍有提升空間
盡管上市銀行ESG報告質量在持續提升,但受制于多重因素,報告內容的標準化和規范性仍有待提高,這體現在以下幾個層面:
其一,可定量描述的指標用定性描述,投資者難以知曉公司具體的ESG治理情況。例如,有的上市銀行將氣候相關風險對財務的影響表述為“不良資產率上升”“收入下降”“運營成本增加”,但沒有具體量化數值。類似的表述還有“風險可控”“影響有限”,表述較為模糊、籠統。
其二,重點指標可比性弱。例如,同樣是環境維度下綠色信貸余額披露,有的銀行采用的是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口徑,有的銀行采用的是中國人民銀行口徑,投資者無法知曉某項指標在行業中的橫向排名。
其三,有大量“個性化”指標,投資者難以準確理解其參考價值。目前上市銀行披露的ESG報告側重點各不相同,且每個大議題下的子議題差異也很大。相比之下,上市銀行在年報、季報中披露的利潤表、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一目了然,投資者可清晰了解公司的經營情況。
就當前上市銀行ESG披露現狀,曾剛坦言,目前我國上市銀行ESG報告實際效果受到多方面限制,功能實現有限。主要障礙在于:一是報告披露規范性不強,標準不統一、定量數據缺乏、可比性和完整性不足,難以為投資者提供有力、權威的決策參考;二是國內外ESG評級體系差異大,缺乏公認的本土標準,導致各類報告和評級結果公信力不足,無法有效提升市場認可度和投資者信心;三是銀行自身ESG治理基礎有待加強,綠色金融和責任投資面臨回報周期長、數據碎片化、整合難等實際挑戰,影響了ESG成效的真實體現和外部傳播。
曾剛表示,在這一背景下,當前上市銀行ESG報告對投資價值與品牌影響力的提升更多停留在“表層展示”和“政策響應”層面,遠未形成具有戰略價值和市場公信力的“第二張財報”。要真正實現其功能,還需提升披露規范性,完善評級體系,加強治理水平和技術支撐。
從制度建設層面來看,我國ESG信息披露制度建設在加速推進,但制度建設時間尚短,一些細分行業規范仍待加強。比如,《指引》《指南》為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提供了參考框架,但由于不同行業披露的ESG信息差異較大,規則尚難以細化到每個行業。
除制度環境之外,銀行機構業務本身的復雜性、不同銀行經營的差異性、各銀行信息披露的主動性也存在差異,共同造成了上市銀行ESG治理及信息披露報告的巨大差異。香港大學賽馬會環球企業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何國俊向記者表示,上市銀行的業務結構復雜,覆蓋行業和客戶廣泛,涉及大量ESG相關數據,信息來源分散。這類機構的ESG信息披露工作本身難度就比較大。加之難以有效評估ESG信息披露對財務績效的實際影響,因此,銀行機構信息披露的內生動力并不強。
ESG報告披露不完善背后的深層次原因,是上市銀行在踐行ESG理念時存在諸多阻力。曾剛認為,上市銀行在經營層面踐行ESG理念時,主要還存在以下問題:一是綠色金融與責任投資動力不足,綠色信貸、ESG投資回報周期長,與銀行追求短期業績的壓力存在矛盾,導致銀行積極性有限;二是內部治理與戰略融合不深,一些銀行將ESG作為合規任務,未真正融入公司戰略與文化,部門協作和評價激勵機制尚不完善;三是ESG風險管理和數據基礎薄弱,銀行缺乏系統的ESG風險評估、綠色資產識別和跟蹤機制,難以及時發現和管控相關風險,同時,客戶及供應鏈的ESG信息收集和整合難度大。
由于ESG報告披露的復雜性,國外銀行也出現了類似的披露難題。據惠譽常青可持續評估有限公司董事劉虹蘭介紹,從境外銀行ESG信息披露實踐來看,不同銀行發布的ESG信息質量水平也參差不齊。
鑒于當前上市銀行ESG報告披露現狀,部分銀行股個人投資者向記者坦言,ESG報告內容龐雜,自己在評估銀行股投資價值時,重點還是看年報和季報,幾乎不去研究ESG報告。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 ai fan g.c 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