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至22日,主題為“經濟韌性與金融作為”的2021金融街
論壇年會在
北京舉行。與會
專家表示,在實現“雙碳”目標的過程中,需緊抓機遇,加快創新,正確處理中長期
綠色轉型與短期經濟平穩增長之間的關系,抓好產業結構調整和能源結構調整,對于傳統化石能源不可搞“一刀切”,尊重市場規律。
運動式“減碳”不可取
中國銀行行長劉金也指出,在遏制高耗能高排放的項目發展上,要態度堅決,也要防止運動式的減排和信貸的一刀切。劉金建議要通過產能置換,綠色改造,技術升級來優化棕色行業結構,提供自主研發,技術改造等方面的資金支持,加快向綠色低碳過渡的步伐。
興業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呂家進也同時指出,防范“運動式”減碳帶來的風險,綠色低碳轉型需要一個過程,金融機構應增強大局意識,尊重經濟規律,堅持不立不破、邊立邊破,杜絕一刀切的政策,拒絕斷壓式的抽貸。此外要持續完善
碳交易市場。
“金融機構應充分運用賬戶管理、支付結算、投資交易、信息科技等方面的專業能力,幫助各類市場主體管理碳資產,激活碳
價格,創造更大的
碳市場。”呂家進說。
破“能源不可能三角”要尊重市場規律
面對當前我國的綠色金融發展存在“重間接融資輕直接融資”等問題,交通銀行黨委副書記、行長劉珺在論壇上表示,考慮到我國現階段綠債發行量僅占國內債券全部發行量的2%左右,存量不是特別大,建議綠色金融在標準上要形成與目標相一致的可測量的標準體系。
劉珺建議,要在市場上要有綠色金融產品的多層次交易與流通市場,在產品上要加快發展
碳排放權等金融衍生品,在參與者方面要形成國內外有效合作、各部門緊密配合、各領域協同推進、參與機構廣泛多樣的多元格局。
亞洲金融合作協會秘書長陳克文也建議,商業銀行要持續優化完善綠色信貸產品體系,結合客戶實際情況開發滿足不同類型客戶融資需求的信貸產品;證券與基金公司建立健全符合綠色發展需求的直接融資體系,出現更多的綠色指數、綠色基金等新型金融產品的開發與創新,符合條件的綠色企業到資本市場進行融資,將
綠色債券和可持續債券作為常態化融資方式;推動養老金綠色投資進程,希望養老基金、保險資金等長期資金更加積極地開展綠色投資,支持養老基金開展ESG主動和被動投資,并助力整個市場提高可持續發展標準。
云計算等技術在綠色金融的運用前景廣闊
在“雙碳”目標提出之后,科技對于金融的驅動作用被不斷強化,科技如何進一步激發金融服務的迭代升級,“點綠成金”受到廣泛關注。“在國家積極推動實體經濟低碳轉型的大背景下,云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在綠色金融的運用前景是非常具有潛力的”,百度副總裁李碩,在金融街論壇年會上告訴記者。
李碩表示,科技公司不僅通過不斷的技術革新和產品打磨,為金融機構提供更符合其數字化轉型和綠色轉型的軟硬件產品方案,例如數據中心建設助力銀行基礎設施低碳化;同時還通過人工智能等領先技術、創新模式,助推金融機構進行金融服務的創新。
中國建設銀行董事會秘書胡昌苗在論壇上也表示,隨著近年來資本市場日益重視上市公司在促進全球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努力和貢獻,我國金融機構應積極響應可持續發展的倡議,參與國際綠色金融標準的制定和基礎設施建設,以具有中國特色的綠色金融的創新和發展推動全球綠色金融產業的進步。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