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
綠色建筑不僅能踐行
綠色環保,還能在公積金貸款上享更多優惠。
近日,浙江省寧波市公積金政策迎來最新調整,其中明確,繳存職工使用住房公積金貸款購買新建商品住房為二星級及以上
綠色建筑的,貸款額度可按當期最高貸款限額上浮20% 。
記者注意到,一段時間以來,包括
北京、廣東等在內的多地都調整了住房公積金相關政策,支持綠色建筑發展。
對此,深圳大學土木與交通工程學院副教授吳澤洲接受中國環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公積金貸款支持綠色建筑政策精準聚焦消費端,通過提高貸款額度等金融杠桿,直接降低購房者選擇綠色建筑的成本門檻,將綠色建筑的環境效益轉化為可感知的經濟收益,激發購房者的購買意愿,可推動綠色建筑從高端市場向主流市場滲透。
可享受更多政策傾斜
建筑領域一直是我國能源消耗和
碳排放的主要領域之一。根據相關研究,2021年全國房屋建筑全過程(不含基礎設施建造)能耗總量占全國能源消費的36.3%,
碳排放總量占全國能源相關碳排放的38.2%。
按照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發布的《加快推動建筑領域節能降碳工作方案》的有關要求,到2025年,城鎮新建建筑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在這一背景下,為推廣綠色建筑,多地明確購買綠色建筑可以享受貸款額度上浮的優惠。
去年4月,北京新政提出,申請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購買二星級、三星級綠色建筑的借款人,最高貸款額度分別上浮20萬元、30萬元。
廣州對于購買新建綠色建筑和裝配式建筑住房的,一星級上浮10%,二星及以上星級上浮20%。
同時,深圳、南昌、安徽滁州、浙江衢州等地也發布過類似政策。
這些政策中提到的“一星級”“二星級”究竟是什么意思?
吳澤洲告訴記者,我國《綠色建筑評價標準》根據滿足評價指標的程度將綠色建筑分為基本級、一星級、二星級、三星級四個等級。星級越高,等級越高,代表建筑在安全、健康、節能、環保等方面的性能越優,對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的綜合表現越強。
2006年,我國發布了第一部從住宅和公共建筑全壽命周期出發的推薦性國家標準《綠色建筑評價標準》,開啟了綠色建筑評價的規范化進程。之后經歷了兩次修訂,于2019年發布最新版本,此次修訂更新了評價指標體系,將原有的評價指標體系變為 “安全耐久、健康舒適、生活便利、資源節約、環境宜居” 五大指標,使標準更符合新時代建筑高質量發展的要求。
近年來,隨著綠色技術和公眾接受程度的上升,符合綠建標準的綠色商業住宅建筑數量顯著提升。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全國累計建成綠色建筑面積超110億平方米,累計建成節能建筑面積超過303億平方米。
“供給端激勵+消費端刺激”雙向驅動
事實上,在綠色建筑的發展過程中,政府在綠色建筑推廣層面已針對開發商與承包商出臺了用地優先、財政補貼、稅收減免等激勵政策,顯著提升了供給端對綠色建筑技術研發與項目落地的積極性。
“提高公積金優惠額度后,這種‘供給端激勵+消費端刺激’的雙向驅動模式,可最終實現從政策引導到市場自覺的深層轉變,為綠色建筑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更堅實的產業基礎與社會共識。”吳澤洲表示。
類似政策不僅能通過市場需求倒逼開發商加大綠色建材應用、優化建筑節能設計,還能借助公眾購房決策過程,推動整個產業鏈重新審視綠色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價值——從設計施工階段的技術投入,到運營維護階段的能效管理,再到終端消費市場的口碑反饋,形成“認知提升—技術升級—市場擴容”的良性循環。
吳澤洲解釋,這種積極作用對行業和社會是多維度的。
一方面各地通過提高公積金優惠額度支持綠色建筑發展,直接刺激市場需求,加速綠色建筑普及。
另一方面,引導開發商加大投入,提升綠色建筑品質。消費者對低碳綠色建筑購買意愿的增加,會引導開發商加大在綠色建筑技術研發、設計創新以及材料應用等方面的投入,進而提高綠色建筑在房地產市場中的占比。
同時,還可以進一步培育綠色生活方式,助力“雙碳”目標實現。綠色建筑能夠直接減少建筑運行階段能耗,公眾通過實際體驗綠色建筑的節能效益,逐步形成低碳消費習慣,反哺綠色建筑產業鏈發展。
雖然可享受優惠,但吳澤洲也表示,在綠色建筑推廣過程中,需警惕開發商為獲取政策紅利而出現的“刷星”亂象。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