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巴黎協定》(以下簡稱《協定》)正式生效,這份協定事關2020年后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安排,它的生效將是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一步,同時開啟了全球氣候治理新階段。恰逢這一重要時間節點,11月5日,由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中國報刊協會和中國經濟網聯合主辦,中國微能源網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承辦的2016泰山論壇暨《巴黎協定》實施研討會、中國微能源網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年會在京召開,科技部可再生能源與新能源國際科技合作計劃辦公室主任趙剛等多位權威人士就《巴黎協定》與中國能源產業發展帶來的挑戰和機遇做主題演講。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_交^易=網 tan pa i fa ng . c om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 ai fan g.com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新能源處處長孔濤在進行主旨演講時表示,“十二五”時期,我國在出臺促進光伏產業發展相關政策之后,光伏產業技術進步顯著,市場規模迅速擴大。目前,我國光伏發電應用已經形成東中西部共同發展,集中、分布式并舉,養殖業、生態治理等各種產業融合發展的模式,規模持續擴大。然而,孔濤也指出,雖然近年我國光伏電站布局速度較快,但問題十分突出,光伏等新能源發電市場空間受到明顯壓縮??诐硎荆鲜霈F象出現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是經濟下行壓力背景下,全國用電數據量減少;其次是今年火電新增裝機發展較快,壓縮了新能源發電的空間。”數據顯示,今年9月全社會用電量4965億千瓦時,環比下降11.8%。全國發電設備累計平均利用為2818小時,同比減少179小時,降幅為6%。業內表示,在此基礎上,火電產業節能減排技術進一步完善,效率、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市場競爭力明顯增強,確實對新能源產生了一定的威脅。
孔濤表示,下一步,我國將結合可利用的土地資源和光伏產業發展目標,按照年度建設規模合理開展光伏電站建設。同時,政府將鼓勵采用競爭方式,配置光伏電站項目,實現技術進步和發揮顯著經濟效益,在西南水電資源富裕的地區,用水電站輔助建設水光互補工程,避免進一步棄光、棄電現象。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排0放_交-易=網 t an pa ifa ng . c 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