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氣溫總體上升、降水總體增加的情況下,氣候變化將對中國的糧食作物產生怎樣的影響?“就氣候變化對中國農業的不利影響而言,一方面,氣候變化引起降水時空差異加劇,使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導致洪澇和干旱頻繁發生,部分農區的水資源匱乏可能加劇,高溫熱害加重;另一方面,極端農業氣象災害事件頻發也將導致農業病蟲害加劇,使得糧食作物產量降低。”周廣勝說。以夏玉米為例,1971年至2000年中國夏玉米種植的最適宜區面積平均為3624萬公頃,如果全球升溫達到1.5℃閾值,在低、中、高三種排放情景下,中國夏玉米種植的氣候最適宜區面積將變成368萬、528萬、499萬公頃,較1971年至2000年的平均值分別縮減了90%、85%和86%。“如果只考慮氣候因素的影響,未來升溫將不利于中國夏玉米生產,尤其是2.0℃溫升閾值時不利影響更為嚴重,未來有必要根據氣候條件調整種植布局。”周廣勝說。此外,氣候變化使得氣象災害加劇,導致高溫、干旱、強降水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與病蟲害頻發,且來勢早、強度大,并有加劇的趨勢,致使農業生產脆弱性增加,糧食生產面臨的風險加大。例如,單季稻熱害在21世紀前期、中期和后期均呈增加趨勢;未來玉米主要受干旱影響,導致玉米減產率大于30%的重度災害發生面積約占中國玉米主產區總面積的35%;北方麥區冬小麥干旱發生概率平均為42%-47%,其中拔節-抽雄期和灌漿-成熟期干旱發生概率大于40%的區域分別占主產區總面積的96%和75%左右。當然,一些地區的農業也可能受益。例如,部分高寒地區(如東北地區和青藏河谷等)由于熱量資源增加引起作物潛在生育期延長,有利于晚熟作物的生長。此外,氣候變暖引起的冰川融水增加使塔河等流域徑流量增加,從而有利于西北干旱區綠洲農業的發展。雖然氣候變化已經對中國農業生產造成了不利影響,但我們仍可通過采取有效措施緩解這種不利影響,甚至將不利影響轉變為有效的資源充分利用。這就需要采取因地制宜、因氣候制宜的對策措施,包括調整作物播種期,充分利用氣候資源、合理避減災害;選育高產優質抗逆性強的作物品種,科學應對氣候變暖與病蟲害加劇的影響;推廣農業節水栽培模式,科學應對農業干旱;調整種植區域與品種類型,主要糧食生產向氣候適宜區適度集中等。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