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碳中和驅動力深化演變進行中
我們看到的第三個變化是中國企業碳中和驅動力深化演變進行中。企業側在碳中和新的話語體系下,與其等著被動逼著做,倒不如化被動為主動,開拓出一條沒有人走過的路。
去年我們還在說中國的企業開展碳管理核心的三個驅動力是政策強制、品牌以及供應鏈的壓力等。
今年我們看到一些明顯的變化,包括政策層面從國內的壓力現在已經逐漸演變為國際國內雙重壓力,倒逼企業開展碳管理。比如有些企業開始受到一些國外政策的壓力,開始有間接或者直接的影響讓企業開始來關注它的碳足跡,并且減少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跡,推動更多的產品走向碳中和。
今年“兩會”,小米的雷軍在會上提案的第一句話就是要建立
新能源汽車碳足跡核算體系。寧德時代的曾毓群則提出加快電池碳足跡方法論的研究,推動中歐電池產品碳足跡的協調和互認。企業家們都已經非常關注碳足跡相關話題,歐盟邊境
碳稅對中國也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影響,盡管這個政策落地還有幾年時間,但是我們看到有些頭部的企業,例如巴斯夫、陶氏化學等已經開始計算數萬種產品的碳足跡,并且開始倒逼更多的企業如中國制造型企業,進行碳足跡計算和披露。
第二個演變是品牌。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從品牌的角度考慮碳中和這項工作的投入產出比,并且真正邁出了最難也最重要的第一步,例如第一個碳中和的零售商場-SKP、第一個碳中和的有機奶-伊利的金典有機奶、第一個碳中和的正谷巧克力、月餅以及第一個碳中和的豌豆奶-小蛙植飲等。這些都是從品牌的角度,希望通過差異化提升品牌競爭力。 內-容-來-自;中_國_碳_0排放¥交-易=網 t an pa i fa ng . c 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