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匯交易“破繭”
2015年,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國有林區改革提上議事日程。同年6月,我國發布《強化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中國國家自主貢獻》,將增加森林碳匯作為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自主貢獻三大目標之一,確定到2030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至65%,森林蓄積量要比2005年增加45億立方米左右。
“作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主力軍、國有林區改革的試點單位,我們有責任、有義務、有能力肩負起應對氣候變化、增加森林蓄積的歷史重任。”陳佰山說,全面禁伐之后,林區主要依靠政策補貼,但同時也在積極探索各種市場化補償方式,比如發展林業碳匯交易等
綠色產業。
2017年12月18日,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管理局綽爾林業局與浙江華衍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通過中國林業碳匯交易試點
平臺華東林業產權交易所,完成一筆金額為40萬元的林業碳匯項目交易。
這是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第一筆林業碳匯交易,標志著內蒙古大興安嶺生態效益轉為經濟效益邁出重要步伐,也標志著昔日因擁有完整的森工產業而被稱為“林家鋪子”的森工企業踏上轉型之路。
此后,綽爾、克一河林業局又連續完成共5筆林業碳匯交易,總交易額達191萬元。此外,林區共開發儲備國際國內標準林業碳匯項目9個,總面積15.6萬公頃,預計總減排量4855.8萬噸二氧化碳當量。
“這幾筆林業碳匯交易看起來是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在林業碳匯管理上邁出的一小步,實際上在促進生態產品交易、生態產品市場化、貨幣化的道路上邁出了一大步。”綽爾林業局局長宋永利說。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_碳0排0放^交-易=網 ta n pa i fa ng . co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