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生物多樣性信用標準體系的機遇與挑戰
研究開發創新的生物多樣性信用標準體系,既是難得的機遇,也面臨極大的挑戰。
為落實《巴黎協定》的目標,眾多企業正以前所未有的積極姿態,采取措施減少碳排放,并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深深植根于商業模式與戰略決策之中。越來越多的企業制定減排藍圖,并在自愿碳市場中積極采購碳信用,以期兌現承諾。然而,部分企業所購碳信用源自存在瑕疵的減排項目,這不僅引發了市場對碳信用價值的深切憂慮,更可能為企業貼上“漂綠”的標簽帶來負面影響。
在此背景下,多重效益的碳信用越來越被企業所青睞,被納入企業ESG戰略中以確保與企業整體的可持續發展愿景同頻共振。高質量的碳匯項目,以其與企業業務的緊密關聯、高度的社會責任匹配度及多重效益并舉的鮮明特征,成為企業實現
碳中和目標的得力助手。它們不僅助力企業達成自愿
碳中和愿景,更在促進社區繁榮、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展現重要貢獻。因此,聚焦于生物多樣性保護,積極探索并開發新型生物多樣性信用與
碳減排標準體系,已成為企業獲取高質量碳信用、圓滿完成ESG披露與碳中和任務的關鍵路徑,更是企業贏得ESG高評級、樹立綠色形象的有力保障。
作為一項新生事物,生物多樣性信用標準體系的建立也面臨復雜而艱巨的挑戰。其主要體現在生物多樣性的量化和計量監測上,其難度遠高于碳信用項目,同時還伴隨著高昂的成本費用。此外,項目的成效和真實性難以評估,為建立買方的信心帶來了難度。
一是量化難題。相較于碳匯能夠準確量化和標準化評估,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效果往往難以用明確的單位準確量化和衡量,也難以進行標準化評估。因此,要建立跨學科團隊,整合生態、社會和金融領域的專業人員,提供科學的方法進行生物多樣性綜合考量,以全面監測和評估項目的實施。
二是監測和核查成本較高。生物多樣性保護是長期過程,需要持續的監測和第三方獨立核查才能準確反映其真實成效。此外,除了讓購買者相信投資會帶來實質性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增益外,也要考慮項目整體的投入產出比。因此,多學科的交叉融合和新技術的使用必不可少。
三是政策和法規的復雜性及利益相關方的挑戰。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法律法規、政策要求存在較大差異。項目開發需要在不同的法律框架下尋找合適的空間,確保合法合規。此外,生物多樣性信用項目涉及的利益相關方較多,利益和目標可能存在沖突,因此需要平衡各方利益,形成共識,實現共贏。
四是項目的可持續性。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它要求持續的投入與支持,以確保各項保護措施得以有效實施。同時,這些項目的監測成本同樣高昂,需要不斷投入資金以跟蹤和評估保護成效。資金問題往往成為制約項目持續性的關鍵因素。確保生物多樣性信用項目的可持續性是艱巨而具有挑戰性的任務。
隨著國內外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的不斷推進,企業和投資者在ESG披露和企業碳中和上的投入日益堅定。購買生物多樣性信用是正面展示、組織積極保護自然生態系統的投資與行動。因此,促進以碳匯標注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和生物多樣性信用機制的建立,不僅是企業實現ESG目標的路徑之一,也是實現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重要舉措。
(文/陳元哲 李怒云 作者工作單位:中關村綠色碳匯研究院)
原文刊載于《綠色中國》A(上半月)2024年11月號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