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社會科學院上市公司研究中心副主任張鵬。受訪者/圖)
在全球氣候變化挑戰加劇、低碳轉型成為國際共識的背景下,中國如何平衡經濟發展與
碳減排目標?
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上市公司研究中心副主任張鵬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我國正加強
綠色低碳轉型治理,采用“先立后破”的思路減緩
綠色轉型對經濟增長的沖擊,碳達峰和
碳中和雙線并行,經濟發展與低碳轉型同步推動,綠色發展取得了巨大進步。
“我國以
新能源汽車、電力市場化改革等重點行業率先突破的成功實踐為引領,有效兼顧了綠色轉型和經濟增長的雙目標。這一路徑不僅為發展中國家探索綠色發展提供了樣本,更驗證了‘綠色發展本身就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中國實踐。”張鵬闡釋道。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后破,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碳達峰行動,深入推進能源革命,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
我國正加快綠色發展方式轉型,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
“世界各國對氣候變化的關注越來越高,主要原因是氣候變化呈現臨界點效應帶來的潛在的氣候災害越來越多。”在張鵬看來,中國要在綠色低碳發展戰略指導下降低綠色低碳轉型摩擦成本,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綠色低碳轉型和經濟持續增長之路,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
張鵬進一步指出,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還需要直面兩大核心挑戰:如何在能源資源約束下實現經濟持續增長,如何以較低成本完成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張鵬強調,綠色轉型絕非“零和博弈”。傳統產業退出帶來的經濟摩擦需通過綠色產業擴張對沖,而新質生產力正是破解這一矛盾的關鍵。以新能源汽車產業為例,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使得中國取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一汽車出口大國。綠色技術的突破不僅重塑了產業格局,更催生了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也已進入“快車道”。相關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容量占比已達74.4%,2025年第一季度我國風電光伏發電合計新增裝機7433萬千瓦,累計裝機達到14.82億千瓦時,首次超過火電裝機。
“從長期來看,市場化碳治理手段將逐步取代數量化碳治理手段。”張鵬分析認為,通過有效推動碳定價、
碳交易市場建設和設立
碳稅等關鍵舉措,激勵企業碳減排行為和推動綠色技術創新。建立制度化、市場化的
碳交易市場是重塑經濟循環機制、轉變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保障。
綠色低碳轉型借鑒國際治理經驗也非常重要。張鵬指出,從機制分類來看,發達國家采用的強制補償機制、自愿減排機制、市場引導機制、政策激勵機制和國際合作機制等對我國亦有重要的借鑒作用。
堅持先立后破、破立并舉
在張鵬看來,中國要實現碳中和目標,要構建以可再生能源為核心的全新能源系統,在全社會經濟系統推動電氣化改革。
第一,以化石能源消費總量控制代替能源消費總量控制。經濟增長和人民福祉提高必然會提高能源消費,只是能源消費的形式要逐步從化石能源轉變為綠色新型能源,確保能源轉型過程中能源所需和供應安全。
在具體發展路徑方面,張鵬表示,“十四五”期間形成新型能源體系和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十五五”開始逐步形成對化石能源,特別是煤炭消費的存量替代;同時積極穩步發展規模化的新型儲能技術,綠色能源發電占比要與穩健的電力供應安全相適應。
第二,未來40年,中國經濟仍將保持一定速度增長。到2060年,即使中國實現凈零碳排放的目標,能源消耗仍將繼續增長,這也意味著能源效率和碳排放結構都必須迎來較大幅度的改變。
張鵬認為,中國在工業化和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存量較高,傳統高碳產業退出,只能通過以能源轉型為牽引的生產方式改造??梢灶A測,在實現碳達峰之前,中國高碳產業要改變目前傳統能源消耗占據絕對主導的地位,演化為綠色能源與傳統能源“平分秋色”。同時,需要通過綠色能源發展帶動新型綠色產業發展,比如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現代服務業等,通過產業轉型實現“增量”增長。
第三,中國幅員遼闊,地區資源和特征差異顯著,經濟結構多樣且發展不平衡,地區間收入差距較大。在張鵬看來,傳統產業和高碳產業占比較高的地區與現代產業占比較高的地區在綠色轉型實現路徑中有先后之分,但在全國總體實現“雙碳”目標牽引下,地區間的能源動態平衡以及產業轉移仍是需要考慮的重要事項。
“實踐經驗表明,綠色轉型可以實現綠色發展與經濟發展相兼容。”張鵬表示,通過綠色產業發展進行“正資本”投資與碳減排的“負資本”投資進行對沖,形成以“正資本”推動增長的新路徑,并逐步替代碳排放產業轉型的疊加增長路徑,才能平順實現綠色轉型目標。值得關注的是,從傳統能源消耗模式轉向低碳和零碳模式,需要面對技術進步的不確定性。
張鵬建議,推進綠色產業轉型,高碳產業退出和低碳產業培育需同時進行,這需要采取輕重緩急策略,不能搞“一刀切”,而是采取適當的政策措施來減緩產業輪動沖擊。例如,以政策支持激勵低碳產業發展,加強技術創新和轉型培訓,減小產業轉移的阻力,促進綠色產業高質量發展。
(編輯:張家振 審核:童海華 校對:翟軍)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