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印發《青海省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方案(2024—2035年)》的通知
青生發〔2024〕140號
各市州人民政府,各市州生態環境、發展改革、科技、財政、自然資源、住房城鄉建設、交通運輸、水利、農業農村、文化和旅游、衛生健康、應急、林草、能源、氣象主管部門,人行各市州分行:
為貫徹落實生態環境部等17部委《關于印發〈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的通知》(環氣候函〔2022〕41號)要求,強化適應氣候變化行動舉措,有效防范氣候變化不利影響和風險,省生態環境廳會同省發展改革委等16部門聯合制定了《青海省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方案(2024—2035年)》,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青海省生態環境廳
青海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青海省科學技術廳
青海省財政廳
青海省自然資源廳
青海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
青海省交通運輸廳
青海省水利廳
青海省農業農村廳
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廳
青海省衛生健康委員會
青海省應急管理廳
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
青海省氣象局
中國人民銀行西寧中心支行
2024年5月15日
青海省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方案(2024—2035年)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高效統籌減緩與適應、發展與安全,科學有效防范和化解氣候變化重大風險,全面推進美麗青海建設,依據《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結合青海實際,制定本行動方案。
一、基本形勢
青海位于青藏高原東北部,是長江、黃河和瀾滄江的發源地,是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屬高原大陸性氣候,氣候變化脆弱性、暴露性較高,是我國乃至東亞氣候與環境變化的“敏感區”和“脆弱帶”。自1961年以來,青海地表年平均氣溫每10年升高0.38℃,其中柴達木盆地、河湟谷地升溫幅度高于全省平均升溫水平,近60年全省氣溫增幅超過全國平均水平1.5倍,年平均降水量每10年增加8.1毫米,其中三江源地區、柴達木盆地、祁連山地區、泛共和盆地降水增加幅度高于全省平均增加幅度,氣候暖濕化趨勢明顯。氣候變化背景下,青海植被返青期提前、植被覆蓋度總體呈增加趨勢、柴達木盆地荒漠化縮減趨勢,積雪面積減少、冰川持續退縮、多年凍土退化明顯,湖泊擴張、河流徑流增加明顯,生態系統和冰凍圈不穩定性加劇,“中華水塔”加速液化和失衡,冰凍圈災害、地質災害和鏈式災害風險加大,暴雨、雪災、干旱、大風、冰雹、沙塵等極端氣候事件多發、頻發,能源、交通等基礎設施和重大工程安全穩定性降低,給全省生態安全、水安全、糧食安全、能源安全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帶來的影響加深。
黨的十八大以來,青海省委省政府堅定不移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制定實施了《青海省應對氣候變化辦法》《推動氣候變化氣象先行先試行動方案(2022—2025年)》《打造青藏高原生態文明高地氣象保障服務行動方案(2021—2025年)》及碳達峰
碳中和“1+N”政策體系等,深入開展“中華水塔”保護行動,扎實推進國家公園示范省、高原美麗城鎮示范省建設,加快建設產業“四地”,積極創建國家節水型城市、生態園林城市、海綿城市等,基本建成“天空地”一體化生態氣象監測體系,國家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穩固,水資源優化配置和水旱災害防御能力明顯提高,城市氣候風險應對能力有所提升,氣候監測評估水平不斷提高,發布青海省、三江源主要生態功能區氣候變化評估報告和監測公報30余份;連續多年發布三江源國家公園、祁連山國家公園、黃河青海流域年度生態氣象公報,重點領域、區域適應氣候變化工作取得積極進展。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青海氣候仍將保持變暖趨勢,氣候變化帶來的系統性風險挑戰更加突出,必須深刻把握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
碳中和工作契機,深入開展適應氣候變化行動,利用有利因素、防范不利因素,系統增強全域氣候韌性,加快建設氣候適應型社會。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實全國、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大會部署,深入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對青海工作的重要講話指示批示精神,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立足“三個最大”省情定位和“三個更加重要”戰略地位,以打造生態文明高地為統領,以守牢美麗中國建設安全底線為著力點,將適應氣候變化全面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加快提升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系統適應能力,提高減緩和適應的協同效應,實現氣候適應型發展和氣候智慧型轉型,在全國乃至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中體現更高的責任擔當,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青海提供韌性保障、作出積極貢獻。
(二)基本原則。
——全面部署,多點發力。堅持系統觀念,將適應氣候變化與生態文明高地、美麗青海、產業“四地”等相關部署有機銜接,逐步形成全社會積極適應氣候變化的局面。聚焦氣候敏感領域和關鍵區域,注重從服務保障、業務能力、組織體系、標準建設等多方位發力,提升重點領域和重大戰略區域適應氣候變化水平。
——風險導向,以人為本。高度重視氣候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和風險,堅持預防為主,樹立底線思維,促進適應氣候變化從減少損失向控制風險轉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加快構建適應氣候變化人居環境,增進
綠色福利和生態福祉,滿足人民群眾對優美環境、優良產品、優質服務的迫切需求。
——因地制宜,重點突出。綜合考慮區域差異,確保措施行動同區域自然條件相匹配,提高適應行動的針對性、有效性。統籌發展和保護,有效協同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加快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創新驅動,科學適應。加快推進適應氣候變化科技創新,著力解決高寒高海拔地區適應氣候變化技術、設施、標準等關鍵問題,從源頭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科學評估氣候變化影響和風險,基于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采取合理有效的適應舉措,增強綜合適應能力。
(三)主要目標。
到2025年,青海特色適應氣候變化政策體系和體制機制基本形成,氣候變化綜合影響評估能力大幅提升,氣候相關災害防治體系和防治能力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重要生態系統退化趨勢初步得到遏制,綜合防災減災形勢趨穩向好,氣候敏感脆弱領域、區域和人群的適應能力顯著提高,適應氣候變化區域格局基本確立,全社會自覺參與適應氣候變化行動的氛圍初步形成。
到2030年,適應氣候變化政策體系和體制機制基本完善,氣候變化立體化監測能力顯著提高,災害風險防范能力明顯增強,災害事故防范處置能力明顯提升,監測評估能力顯著增強,水土流失得到明顯治理,河湖濕地、雪山冰川得到有效保護,生態脆弱和退化嚴重區域得到有效治理,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功能顯著提升,人居環境持續改善,全面建成立足青藏高原、面向全國的適應氣候變化工作新局面。
到2035年,氣候變化實現精密監測,氣候災害得到有效防控,自然災害防御和應對能力達到全國平均水平以上,草原、河湖、濕地、冰川、森林等生態系統得到全面保護,全社會適應氣候變化能力顯著提升,氣候適應型社會基本建成。
三、主要任務
(一)氣候變化影響風險監測評估行動。
構建多圈層綜合立體觀測網。持續完善農業、生態、交通、水利、氣候資源應用等站網,加密中小尺度氣象災害觀測站網密度,完善高寒生態氣象野外觀測試驗基地,構建包含大氣本底站在內的國家大氣成分觀測網,加快建設覆蓋青藏高原主要生態類型和主體生態功能區的生態氣象觀測站網。積極融入青藏高原地表多圈層作用觀測網絡建設,持續加強三江源人工增雨野外觀測試驗示范基地建設,推動建設冰凍圈綜合觀測站,補充完善凍土自動觀測,升級青藏鐵路沿線凍土觀測站,加強青海東部地區暴雨觀測能力,提升青南地區地面凍土和雪深觀測能力。加快建設牧草、積雪衛星遙感校驗場,建成高原多尺度土壤水分衛星遙感校驗場,建立以激光雷達、地基遙感為主的垂直觀測系統。升級改造地面氣候觀測要素和技術,提高觀測自動化、智能化水平。到2025年,6要素以上氣象站覆蓋率達到85%,實現全省所有氣候區主要氣候變量觀測全覆蓋。到2035年,構建具有高時空分辨率、觀測要素齊備的“天地空”一體化氣候觀測網。(責任單位:省氣象局、省科技廳、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交通運輸廳、省水利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林草局、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各市州相關部門和單位。以下均需市州落實,不再列出)
提升氣候變化監測預測預警水平。提升基于風云衛星資料和雷達資料的氣候要素基礎數據的收集、處理能力,研制氣候變化監測風云衛星與雷達數據集和數據產品,建立長序列、高質量、動態更新的氣候變化影響評估專題數據集,完善重點生態功能區長時序積雪、水體、冰川、凍土等關鍵生態氣象要素監測數據集,建立溫室氣體監測標準化數據集。加快建設青藏高原大數據應用中心,實時開展溫室氣體、氣候變化監測評估,加強各拉丹東、東恰迪如崗、崗欽、阿尼瑪卿等重要雪山群和色日等冰川群動態監測和預測預警,加強氣象災害、氣候變化對生態安全影響監測,加強人類社會經濟活動氣候環境效應監測,提升未來10—15年青海氣候變化與極端氣候事件預估能力。完善青海省及周邊省份共享的雷達監測網,準確及時監測災害性天氣發生、發展,定量估測災害性天氣的變化及范圍。優化完善生態氣象監測評估預警
平臺,重點開展干旱、暴雨(雪)以及土壤融凍、冰雪消融、湖泊漫溢等生態安全氣象災害預報預警服務。到2035年,全省天氣雷達災害性天氣監測覆蓋率大幅提高。(責任單位:省氣象局、省科技廳、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交通運輸廳、省水利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應急廳、省林草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加強氣候變化影響和風險評估。研究影響氣候變化重點領域和重點區域的敏感氣象因子,優化氣候變化對生態系統、水資源、冰川凍土影響評估技術和指標,建立適用于青海的定量化影響評估方法體系。加強生態氣候效應評估服務及風險預警,開展冰凍圈與大氣、水等相互作用定量評估,開展全省不同主體功能區
碳源匯變化估算、碳中和潛力和減排行動有效性評估。推進氣象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成果應用,制作生態氣象災害風險區劃“一張圖”。構建自然災害風險評價指標體系及風險評估基礎數據庫,開展多災種耦合作用下的災害風險評估及趨勢預估,編制青海省氣候風險評估報告,形成青海省氣候風險區域分布圖集、區域關鍵暴露度指標分布圖等氣候風險地圖。到2025年,基本構建全省自然災害風險評價指標體系,形成全省風險評估基礎數據庫。到2035年,全面建成涵蓋自然生態、經濟社會等多領域和覆蓋全省承受力脆弱地區的氣候變化影響評估體系,建成全省氣候變化風險動態化評估平臺。(責任單位:省生態環境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水利廳、省應急廳、省林草局、省氣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深化適應氣候變化科技創新支撐。發揮青海氣候變化敏感區、生態環境脆弱帶的地緣特性,力爭在脆弱氣候變化前沿科學研究等關鍵核心領域國際合作交流方面實現新突破。深化青藏高原二次科考成果應用,加強青藏高原氣候變化規律、氣象災害發生機理和地球系統多圈層相互作用等基礎研究,開展推進氣候變化與生態系統演替關系的研究和實踐,強化不同時間和空間尺度的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冰凍圈以及陸地表層的演變及其相互作用規律的觀測比對研究,加強氣候變化對草地生態系統等碳源
碳匯功能的敏感性研究。開展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強化特色適應技術與決策服務。加快攻關智能監測預報預警、氣候與氣候變化、高原人工影響天氣、生態安全氣象監測評估預警等關鍵技術,推進適應技術集成創新、儲備和引進,促進適應技術轉化和推廣。加強氣候變化關鍵技術創新團隊建設。打造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科技工作者的實訓基地,引領和輻射冰凍圈應對氣候變化氣象科學技術。(責任單位:省科技廳、省氣象局牽頭,省教育廳、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應急廳、省林草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適應氣候變化區域格局構建行動。
構建適應氣候變化的國土空間。深入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全面落實國土空間規劃,建立健全常態化國土空間規劃動態監測評估預警和監管機制,推進國土空間布局與氣候相適應。加強氣候影響、災害綜合風險評估信息與國土空間信息融合。實施全省自然生態資源監測評價預警工程,健全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強化生態、農業和城鎮空間協同適應,保障國土空間安全。農業空間以增強農牧業適應氣候變化能力為重點,開展農畜產品氣候品質認證,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應。生態空間以鞏固提升水安全和生態安全風險防范水平為重點,加強生態保護紅線監管,進一步加強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和可持續管理,系統增強自然生態系統適應能力。城鎮空間以降低人口、社會經濟和基礎設施的氣候風險為重點,積極建設氣候適應型城市,加快提升城市氣候風險防控能力。(責任單位: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林草局、省氣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全面提升生態安全格局適應能力。全面加強“兩屏三區”氣候系統與生態環境狀況監測,開展生態環境、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人類干擾等定位觀測,加強水源地生態、冰凍圈災害、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和應急響應,推動生態災害與自然災害監測聯動。健全“中華水塔”守護人體系,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濕地休養生息,加強荒漠化、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積極應對青海湖剛毛藻水華、鹽湖漫溢等生態災害和風險,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嚴格保護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完整性和連通性,全面保護高原生物多樣性和民族生態文化遺產。強化氣候資源保護利用,加強高寒草地、鹽湖等保護和氣候承載力評估,促進資源綠色低碳利用,加快培育生態農牧業與生態旅游產業體系。針對凍土退化、不穩定和凍融災害頻發,加強氣候風險評估與氣象保障服務,深化氣候可行性論證,確保重大工程與基礎設施安全運行。(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水利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文化和旅游廳、省林草局、省氣象局、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青海湖景區管理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打造黃河流域韌性發展戰略空間。西寧—海東都市圈編制城市氣候風險地圖,加強氣候風險和自然災害聯防聯控,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生態共建環境共治,增強暴雨洪澇等綜合應對能力,探索氣候投融資發展模式,推動氣候智慧型經濟轉型,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標桿。河湟谷地持續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加強氣候變化對糧食安全的影響分析、預測預估和綜合應對,適時調整作物品種布局和適度北擴,加強農業生態系統保護及外來入侵物種防控,構筑農業減災與適應技術體系,加快建設國家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保護區。泛共和盆地加強光熱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推動“能源+氣象”信息深度融合,加快建設千萬千瓦級
新能源基地,深入推進干熱巖開發利用,提高能源基礎設施安全風險預測預警、防御應對和快速恢復能力,提升能源供應安全保障水平。(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水利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林草局、省氣象局、省能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中華水塔”氣候韌性增強行動。
強化江河源水生態環境保護。深入實施保護“中華水塔”行動,全面增強保水、增水、凈水等核心生態功能。加強唐古拉山北麓冰川、阿尼瑪卿雪山等大型冰川雪山群保護,全面封禁保護老虎溝、團結峰等典型現代冰川。加強河湖水域岸線生態空間管控,嚴格落實分區管理、用途管制措施。推動長江源、黃河源、瀾滄江源等生態保護和修復帶系統治理,因地制宜實施生態補水、生態涵養等工程,加強江河源頭區全面保護。多措并舉開展重點水土流失區綜合治理,統籌推進生態清潔流域治理。推進小水電分類整改,加強小水電日常管理,增強中小河流生態自修復能力。加快改善水利工程生態流量泄放條件,完善重要江河湖泊生態流量監測、預警、調度工作機制。到2025年,全省重要河湖水域岸線監管率達100%,水土保持率達77.6%,重點河湖基本生態流量達標率達90%以上。到2035年,水生態空間得到系統性保護,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責任單位:省水利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林草局、省能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深化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深入實施國家節水行動,強化用水總量和強度雙控,加強非常規水資源配置利用,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扎實推進高原水網工程,加快蓄集峽水利樞紐供水配套、那棱格勒河水利樞紐、引黃濟寧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因地制宜推進江河湖庫渠水系連通工程建設,提高水源調蓄功能。加強城市應急備用水源建設,加快農牧區供水工程提檔升級,建立城鎮多水源供水格局,推動供水管網城鄉一體化向農村延伸,提高城鎮應對特大干旱、突發水安全事件能力。加快海東市國家節水型城市建設,壓茬推進縣域節水型社會達標建設。到2025年,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大幅提高,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力爭達到0.51,農村牧區自來水普及率達85%。到2035年,節水型社會全面建成,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承載能力基本協調,城鄉供水保障能力明顯增強。(責任單位:省水利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農業農村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構建水安全風險防范體系。完善山洪災害實時監測和預報系統,建設湟水數學模型平臺,全面加強水利工程、洪澇與旱災害等多業務涉水信息監測感知能力,構建具有青海特色的“一庫、一圖、一平臺、多業務”的智慧水利體系,建立健全水安全監測預警機制。制定超標洪水防御預案,建立河流洪水預警發布制度,強化氣象、水文等聯合會商和信息共享。優化調整自動雨水情監測站網,完善長江、瀾滄江等重要源區水文監測站網,改建西寧、格爾木、玉樹等水文巡測基地,提高突發水事件機動反應能力。加快研發適應干旱高溫、旱澇急轉、極端低溫等不利工況的耐腐蝕性新型筑堤材料和適應技術,推進防汛抗旱水利工程提檔升級,實施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持續加強重點河段和高風險河段防洪工程建設。西寧市城區防洪標準達到100年一遇,其他縣級及以上城鎮防洪標準為10—30年一遇。到2025年,全省江河堤防(護岸)達標率達75%,自動水雨情監測站點到報率達95%。(責任單位:省水利廳牽頭,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應急管理廳、省氣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穩定性提升行動。
高質高效推進國家公園示范省建設。推進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成為青藏高原共建共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先行區,高質量建設祁連山國家公園,高標準創建青海湖國家公園,深入共建青藏高原國家公園群,優化自然公園等空間布局與管控分區,加快構建自然保護地體系。健全自然保護地標準規范和監管制度體系,加強管理運行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建立自然保護地生態價值評估機制,完善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全面提升國家公園生態監測能力,持續推進“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加大生態破壞問題監督和查處力度。到2025年,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更加健全,統一的分級管理體制更加完善,保護管理效能明顯提高,建成具有國內和國際影響力的自然保護地示范省。(責任單位:省林草局牽頭,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青海湖景區管理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深化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持續實施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區生態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推進湟水流域等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科學開展生態修復型人工影響天氣活動。扎實推進黑土灘型退化草原治理,加大退化草地修復力度??茖W推進國土綠化,加快推進“三北”工程,全力打好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持續推進沙化封禁保護區、防沙治沙綜合示范區建設。加大濕地保護修復力度,開展退化濕地修復、自然濕地岸線維護等工程。深化鞏固提升生態環境保護成效三年行動,加強木里礦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等后期管護。到2025年,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2.42%以上,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58.5%,濕地面積保持在5.10萬平方千米。到2035年,草地退化、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生態問題得到有效遏制,生態安全屏障功能堅實穩固。(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水利廳、省林草局、省氣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持續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開展國家重點保護陸生野生動植物資源調查監測及棲息地評估。強化雪豹、普氏原羚等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種群保護,加強野生蘭科植物、華福花等珍稀瀕危植物及鄉土樹種保護,開展極小種群物種搶救性保護,健全完善野生動物收容救護體系,統籌開展就地保護、遷地保護和野化放歸。加強水生生物保護,嚴格落實長江十年禁漁、黃河禁捕、青海湖封湖育魚,強化河流洄游通道與產卵場保護。加快推進西寧國家植物園、青藏高原種質資源庫建設,保護珍稀瀕危和特有種質資源。加強外來入侵物種綜合防治。到2035年,瀕危野生動植物及棲息地得到全面保護,生物遺傳資源保存體系基本建立。(責任單位:省生態環境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林草局、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青海湖景區管理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提升災害預警、防御與治理能力。嚴格野外火源管控,優化完善監測即報系統功能,全面提升森林草原火災風險識別能力,增強森林草原防滅火人工影響天氣科技支撐能力,強化專業化消防隊伍建設。強化森林草原防火滅火一體化建設,完善物資儲備庫、瞭望塔、消防水池、消防通道、隔離帶等基礎設施。加強森林草原防火通信指揮系統建設,提高天空地監測巡護技術裝備水平。提高林草有害生物檢疫監管能力,加強有害生物防控,積極推廣生物防治、生態調控等綠色防控技術。加強沙塵災害預測預報監測,提升沙塵暴災害預警預測預報精準度和應急處置能力。到2025年,全省重點防火區域森林草原火情監測率達到85%,林業有害生物成災率控制在3.5%以下。到2035年,氣候災害預警、防御與治理能力顯著提升。(責任單位:省應急管理廳、省林草局、省氣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氣候適應型高原美麗城鎮建設行動。
優化城鎮空間布局和功能。充分考慮氣候承載力,統籌安排城鄉建設、產業發展、生態涵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促進城鄉設施聯動發展,推行低影響開發模式,降低建筑、交通、供排水、能源、信息、環境等重要生命線系統的暴露度。科學布局公共消防、人防設施和防災避險場所,合理配置社區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加強無障礙環境建設。全面推廣
綠色建筑,推動超低能耗建筑示范,提升建筑保溫隔熱、環保舒適等性能要求。實施城鎮藍綠空間提升行動,推動生態要素與城鎮空間內外融合,加快構建城市生態功能區、城鄉綠地系統和公園體系,高標準推進城市水網、綠道和河湖岸線生態緩沖帶建設,完善城鎮生態體系。依托道路、綠地、水網,打通城市多層次通風廊道,增加城市空氣流動性,有效緩解城市“熱島效應”。(責任單位:省自然資源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牽頭,省水利廳、省林草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提升城鎮氣候風險應對能力。建立健全“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城市體檢評估制度,全面開展城市基礎設施普查歸檔和體檢評估,適時制(修)訂城市地下工程在排水、通風、墻體強度和地基穩定等適應氣候變化方面的建設標準。城市建筑和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在立項、規劃、設計時充分考慮氣候變化中長期影響。加強城鎮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下重點區域、重點工程、老舊樓宇、窨井蓋、隧道、橋梁、地下空間、農村危房等承災體及危險源監控、風險排查和隱患治理。加快建立跨部門、跨區域聯防聯控的常態化管理體系,探索推動政務服務平臺、社區感知設施和家庭終端聯通,發展智能預警、應急救援救護、災后心理恢復和智慧養老等社區惠民服務。(責任單位: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自然資源廳、省交通運輸廳、省水利廳、省應急管理廳、省氣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保障基礎設施安全運行。因地制宜、有序推進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推動城市電力電纜通道建設和具備條件地區架空線入地,加大供水管網、集中供熱熱源、老舊管網等設施更新改造力度。完善城鎮地下空間綜合開發建設和利用,推進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動城鎮老舊小區綜合改造。推進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保障基礎設施體系化、智能化、綠色化建設和安全穩定運行。加快建設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持續推進建成區雨污合流管網改造,系統化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探索適合城鎮自身特點的雨季城鎮內澇解決方案,提升城鎮防洪排澇水平。到2025年,有效應對城市內澇防治標準內的降雨,低洼地區防洪排澇能力顯著提升,新城區不再出現“城市看海”現象。到2035年,各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進一步完善,排水防澇能力與建設氣候適應型城市、海綿城市、韌性城市要求更加匹配。(責任單位: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水利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氣候智慧型農牧業培育發展行動。
優化農業氣候資源利用格局。開展農業氣候資源動態評估和精細區劃,調整優化“四區一帶”產業布局、種植結構和作物品種配置,大力發展緊缺和綠色優質農畜產品生產,有序發展雨養農業。落實分區域、分品種保障措施,挖掘品種、技術、減災等穩產增產潛力,穩定牦牛、藏羊、小麥、馬鈴薯、青稞、油菜、果蔬、藜麥、沙棘、枸杞、冷水魚等重要農畜產品供給,合理布局河湟谷地、祁連山地區春小麥種植規模。積極發展高原冷涼蔬菜產業,大力發展河湟谷地復種蔬菜,支持柴達木地區探索發展非耕地設施蔬菜。大力實施高原特色種業振興行動,高水平打造農作物北繁制種基地,持續推進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建設,做好牦牛、藏羊本土品種選育和提純復壯,加強農牧業種養新品種選育、抗逆品種選育的研發。開展特色農產品氣候品質認證,開發地方特色地理標志農產品。(責任單位:省農業農村廳牽頭,省科技廳、省氣象局等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增強農業生態系統氣候韌性。堅守永久基本農田紅線,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開展鹽堿地綜合利用
試點。健全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制度體系,重點在東部高效種養業發展區實施坡改梯、旱改水,在柴達木綠洲農業發展區實施土壤培肥,在環湖循環農牧業發展區實施保護性耕作。嚴格落實基本草原保護制度,全面推行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推行以放牧為主、適度補飼的養殖方式。根據氣候變化引起的生態關系改變和病蟲害新特點,推進農藥化肥減量增效,推行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技術。提升國家作物種質資源庫青海復份庫,加強青藏高原優良牧草、農業動植物瀕危物種和適應氣候變化的種質資源保護。到2025年,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486萬畝,改造提升38萬畝,保存牧草種質資源5000份。到2035年,農牧業生態系統氣候韌性顯著提升。(責任單位:省農業農村廳、省林草局牽頭,省科技廳等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提升農牧業應變減災能力。深入開展現代農牧業全產業鏈標準化建設,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牧業,加快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推動種植業適應氣候變化技術研究與示范,開展農牧業氣象小氣候種植試驗,加強高原農田免耕技術研究,推廣節水灌溉、旱作農業、抗旱保墑與保護性耕作等適應技術。加強人工牧草種植試驗和牧草品種適應性區劃研究,適度擴大人工種草面積。建立青海農牧業災害監測預警指標體系,研制東部高效種養業發展區分作物的農業氣象災害預報預警業務產品,推進雪災、草原干旱等發生機制和預測預報研究,科學調整越冬畜群結構,提高抵御黑災和白災能力。做好外來入侵生物防控,保護農業生物多樣性。推進青海智慧農牧業大數據平臺建設和運用。完善農業風險分擔機制,擴大農業災害保險試點與險種范圍,逐步推廣農業政策性巨災天氣指數保險。(責任單位:省農業農村廳牽頭,省科技廳、省水利廳、省氣象局、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青海監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氣候敏感二三產業韌性發展行動。
增強能源行業氣候韌性。重點針對沙塵、高溫、覆雪、覆冰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開展氣候變化對能源生產、運輸、存儲和分配的影響及風險評估,優化能源結構和用地布局,著力構建源網荷儲一體化發展模式,加快建設多元開發、充足可靠的電力供應體系,高質量打造國家
清潔能源產業高地。深化儲能多元打造行動,推進綠氫應用試點示范,研究不同尺度風能太陽能資源互補技術。完善能源產供儲銷體系,穩定疆煤入青渠道,加大政府可調度煤炭儲備,推進橋頭、格爾木、魚卡等火電支撐性、調節性電源建設,有序組織跨省電力交易,全力保障電力供需平穩。加強省內骨干電網建設,全面提高主網架安全可靠性。加強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下輸配電系統保護和應急調度,強化電力設備監測和巡視維護,推動儲能、智能電網和數字化等技術應用,完善應急預案體系,提高電力基礎設施安全風險預測預警、防御應對和快速恢復能力。健全聯動應急指揮體系,完善災害事故專業防控標準、應急處置組織措施和技術措施,根據災害特點建設重大電力突發事件搶險救援隊伍。(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牽頭,省氣象局、國網青海省電力公司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發展氣候適應型旅游業。圍繞“一芯一環多帶”生態旅游發展布局,推動傳統觀光型旅游向氣候適應型轉變,持續優化旅游環線設計,加快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加強景區災害性天氣監測預警和氣象災害風險評估能力建設,完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應急處置和游客安全管理制度,定期組織開展應急演練,統籌建設各級旅游救援指揮中心。加強景區游山步道、玻璃棧道、索道與安全護欄等旅游安全設施建設,嚴防雷擊、暴雨等氣候災害。加大旅游氣象服務發展力度,優化旅游景區氣象監測設施布局,推進旅游氣象災害信息、預警信息發布及時化,提升旅游氣象服務精細化、專業化水平。實施氣候舒適度指數、風效指數和著衣指數發布制度。識別、評估氣候敏感型旅游資源的潛在風險,科學開展古樹名木、橋梁、村落、古建筑、遺址遺跡等旅游資源保護的人工干預,加強易受氣象災害影響的重點文物、自然遺產保護,提升生態旅游氣象服務保障能力。結合我省四季氣候特點,深入挖掘生態旅游氣候資源,加強資源整合與統籌規劃,引導各地合理利用氣候資源開發氣候旅游線路和產品,開展避暑旅游、康養旅游,積極創建避暑休閑旅游地、生態旅游目的地等氣候生態品牌。(責任單位:省文化和旅游廳牽頭,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應急管理廳、省林草局、省氣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加強交通防災和應急保障。推動適應氣候變化與交通相結合,健全以氣象預警信息為先導的應急聯動機制,健全完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情況下科學有效的停工、停課、停業、停運制度,建立自然災害交通防治體系,提高交通防災抗災能力。建立交通運輸安全風險預警、防控機制,建立健全綜合交通應急運輸管理協調機制和保障預案體系。統籌陸域、水域和航空應急救援能力建設,加強重要區域應急裝備、應急通信、物資儲運等設施建設,推廣應用遙感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大數據分析技術等先進技術。(責任單位:省交通運輸廳牽頭,省科技廳、省自然資源廳、省衛生健康委、省應急管理廳、省通信管理局、省數據局、省氣象局配合)
(八)基礎設施與重大工程適應提升行動。
加強氣候風險管理。開展基礎設施與重大工程氣候變化風險評估和區劃,推動將適應氣候變化納入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環境等傳統和新型基礎設施布局規劃和建設方案,優化重大基礎設施空間布局,嚴格限制高風險區域建設活動。推動新建、改建、擴建基礎設施項目在規劃、設計、審批時充分考慮氣候變化中長期影響,推動選址、選線時調整工程布局,主動規避災害易發區和氣候變化高風險區。加強重點區域基礎設施和重大工程氣候變化影響監測和風險預警,有效監測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礎設施與重大工程薄弱環節和各類風險點。研究編制未來工程技術氣象指標調整和修訂計劃,將適應氣候變化有效融入重點區域與重大工程氣候可行性論證中,逐步完善與氣候變化相適應的基礎設施與重大工程技術標準體系,設計推廣氣候友好型技術。(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自然資源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水利廳、省能源局、省通信管理局、省氣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保障安全有效運行。加強韌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將適應氣候變化要求有效融入青藏鐵路、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過程。強化關鍵基礎設施環線、備用線(復線)互聯互通建設,建設重要交通運輸節點之間的迂回路線,提升路網韌性和可靠性。實施公路、鐵路邊坡防護、危橋改造,推廣主動除冰雪設備和霧天車輛智能誘導系統。開展鐵路沿線凍土監測研究、山地災害監控和防治,推廣地基穩定性能技術。積極應對崩塌、滑坡、泥石流、低溫冰雪災害,提升公路抗損毀和快速恢復能力。建設氣候適應型機場,制定不同氣候災害情境下應急預案,增強極端天氣下的航班大面積延誤應對能力。構建智慧水利基礎設施,提升應對不同等級和不同強度水害的能力。加強能源基礎設施正常運行保障,提升電網及油氣管道耐受低溫、冰凍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能力,重點突破低溫冰雪和凍土退化等對能源輸送管道影響精細化監測評估及預測技術。做好寒潮等極端天氣通信保障,完善網絡應急保障預案。(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交通運輸廳、省水利廳、省能源局、省通信管理局、省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國網青海省電力公司、中國鐵路青藏集團有限公司、西部機場集團青海機場有限公司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九)健康與公共衛生適應能力提升行動。
開展健康風險評估預警。根據國家氣候變化健康風險評估方案和指南,結合全省不同地區氣候特征與社會經濟條件,推進制定不同層級氣候變化健康風險評估方案和指南,開展氣候變化健康風險評估,識別地區氣候變化健康風險與脆弱人群?;跉夂蜃兓】碉L險評估結果,充分考慮各地區氣候特征和脆弱人群健康風險暴露水平,開展醫療衛生系統及重點脆弱人群適應氣候變化能力評估,制定適應能力提升計劃。加強氣候敏感疾病的監測預警及防控,強化部門聯動和數據共享,完善氣候敏感疾病和人獸共患病的監測網絡和數據報告系統,有效提升鼠疫等重點傳染病和慢性非傳染病的監測和預警能力。(責任單位:省衛生健康委牽頭,省數據局、省氣象局、省疾病預防控制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提升應急醫療救治能力。科學優化醫療資源配置,加強高原醫學研究中心建設,加快建設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國家中醫區域醫療中心,全面加強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推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建立健全全省公共衛生應急物資與醫療物資儲備體系,加強藥品、醫療器械應急產能儲備,保障流動應急醫療設備配備。建立符合區域特點的分級分層氣候敏感疾病急救、治療、護理與康復網絡,加強醫療衛生應急隊伍建設,提升應對氣候變化與極端天氣事件所誘發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處置能力。完善全省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建設,提升針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心理危機干預能力。(責任單位:省衛生健康委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民政廳、省應急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加強健康防護管理能力。全面推進氣候變化健康適應行動,積極開展氣候變化健康適應城市、鄉村、社區、重點場所(學校、醫院、養老機構等)行動試點。提高
兒童、孕婦、各類慢性疾病患者、65歲以上老人、城市貧困人口等脆弱人群的風險防護意識和能力。提高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環境下作業的勞動防護標準,鼓勵企業完善職業病防護措施。深化多形式的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健康風險的宣傳教育,普及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健康風險防范及規避知識,提升公眾認知水平及適應氣候變化能力,提高公民自我保護和自我救助能力。(責任單位:省衛生健康委牽頭,省教育廳、省民政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應急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綜合防災減災適應能力提升行動。
全面提升綜合防范能力。優化自然災害專業監測站網布局,推動建設自然災害風險感知網絡,搭建自然災害風險信息管理平臺,加快建設分類型、分區域的自然災害綜合風險與減災能力省級數據庫,建好大數據災備中心,提升多災種、災害鏈風險綜合監測評估預警能力。全力推進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成果應用,編制和適時修訂省、市、縣三級自然災害風險區劃和綜合防治區劃,強化與相關規劃的融合。推動重點行業領域健全風險管理體系,制定落實風險管控措施。健全多部門聯防聯動常態化管理體系,完善跨部門信息共享、協同預警和應急救災響應機制,強化災害綜合風險形勢會商研判。到2025年,災害預警信息發布公眾覆蓋率達到90%。到2035年,全面建成自然災害監測預警、過程影響評估、風險預評估、風險區劃多種服務于一體的自然災害風險管理體系。(責任單位:省自然資源廳、省水利廳、省應急管理廳、省林草局、省氣象局、省地震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深化自然災害綜合治理。加強氣候災害加重地區和災害風險可能發生顯著變化區域的綜合治理,持續提升區域內關鍵基礎設施、學校、醫院及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設防水平和承災能力,統籌實施氣象災害防御、水旱災害防御、地質災害綜合治理、森林草原防滅火、避險移民搬遷、自然災害監測預警信息化、自然災害防治技術裝備現代化等工程,降低自然災害損失,積極防范次生隱患風險。改善城鄉防災基礎條件,提升城市重要建筑、基礎設施系統和基層防災能力及標準,加強城市災害綜合治理,逐步實施農村抗災能力提升計劃,推進高風險地區移民搬遷。積極推進智能化防控技術應用,提升極端條件下抗損毀和快速恢復能力。推進建設氣象災害風險模擬系統,實施人工影響天氣能力提升工程。(責任單位: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水利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應急廳、省林草局、省氣象局、省地震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健全災害應急響應體系。實施自然災害應急能力提升工程,建強應急指揮、物資保障、搶險救援體系,完善地震、洪澇、干旱、地質災害、森林草原火災等防御體系,健全災害性天氣遞進式預警、分等級調度“叫醒”“叫應”機制,不斷優化災害應急響應救援扁平化組織指揮模式、防范救援救災一體化運作模式。加強應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及其誘發自然災害應急預案的統一規劃和分級分類管理,推動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應急預案體系。完善城鎮防災減災規劃和安全設施配套標準,制定并發布強降水、雷電、冰凍、積雪等災害應急管理方案。提升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的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水平,加強先進適用裝備配備,強化多災種、專業化訓練演練,提高極端條件下綜合救援能力。加強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和基層應急救援力量建設,推動社會應急力量有序參與防災減災和應急處置工作。健全省、市、縣、鄉四級應急物資儲備體系,完善救災物資儲備網絡體系。修訂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健全自然災害救助機制。(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民政廳、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水利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應急廳、省林草局、省氣象局、省地震局、省消防救援總隊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一)適應氣候變化先行示范行動。
打造生態氣象保障服務示范基地。聚焦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加快構建具有青海特色、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建設氣象服務保障體系,提高氣象服務智慧化水平。建立高分辨率衛星生態氣象監測應用體系,強化生態安全事件監測能力。開展生態系統關鍵要素氣候預測預估和生態功能氣象影響評估,強化生態保護修復氣象保障服務。開展冰凍圈氣候變化監測評估預估、溫室氣體與碳監測評估、生態氣候承載力評估與預警服務,推動建設應對氣候變化氣象樣板省。建立全省風能、太陽能精細化預報、“風光水蓄儲”多能互補預報業務,開發重點流域中長期流量趨勢預測產品,構建生態旅游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體系,強化高氣候敏感性行業定制化、專門化氣象服務。推動氣候品質基礎信息“一張圖”和“高原特色氣候小鎮”“氣候好產品”建設,強化多場景生活氣象服務保障。推動建立全省氣象觀測、監測成果共享共建機制。(責任單位:省氣象局牽頭,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水利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文化和旅游廳、省林草局、省能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打造自然保護地協同適應樣板。堅持突出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加強自然保護地氣候變化適應性管理,協同推進應對氣候變化與保護生物多樣性,確保重要自然生態系統、自然遺跡、自然景觀等實現原真性和完整性保護。開展氣候變化及極端天氣事件對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的影響和對策研究,建立完善生物多樣性應對氣候變化風險評價標準和監管政策技術體系。實施受損棲息地修復工程,探索荒野地系統性保護和“再野化”實踐。將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與適應氣候變化有機結合,推動發展“自然向好”型經濟,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保護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健全完善野生動物傷害補償常態化機制。推動建立青藏高原國家公園群共建工作機制,開展棲息地優化整合保護,加快建設跨區域生態廊道、可持續供應鏈,開展跨境聯合保護,提供區域協同的制度保障。(責任單位:省林草局牽頭,省科技廳、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青海湖景區管理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打造溫室氣體與碳中和監測評估示范基地。依托青藏高原生態大數據中心、全球大氣本底與青藏高原大數據應用中心科技創新平臺以及中國大氣本底基準觀象臺(青海瓦里關本底站),構建青藏高原大氣、水環境、土壤、植被生態系統等碳綜合監測網絡,持續開展氣候變化和城市化背景下高原地區碳、能量、水循環等的觀測與模擬,提升其對環境和人類活動的響應特征研究能力。推進碳監測評估和氣候變化監測評估研究,開展高原典型生態系統碳循環過程、碳收支、碳源匯、碳核算、區域碳儲量清查,加強碳衛星資料的驗證與應用工作,為深入理解大尺度碳循環過程,綜合分析地圈—生物圈—大氣圈的相互作用關系提供數據和技術支撐。(責任單位:省氣象局牽頭,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水利廳、省林草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打造青藏高原工程走廊適應氣候變化示范基地。研究開發青藏高原工程走廊沿線極端氣候事件以及氣象災害及其次生、衍生災害監測、預警、評估技術,建立多尺度青藏高原工程走廊沿線氣候變化監測診斷、情景模擬和風險預警系統。開展通風廊道等重點工程氣候可行性評估。建立多年凍土對高原工程走廊影響的評估技術體系,研究多年凍土區鐵路、公路凍脹、融沉病害防治工程技術。加強交通沿線防風治沙隔離帶建設技術推廣。(責任單位:省交通運輸廳牽頭,省氣象局、中國鐵路青藏集團有限公司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實施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充分發揮省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領導作用,統籌推進全省適應氣候變化工作,定期調度工作推進和任務落實情況。省生態環境廳負責牽頭組織本方案實施,協調推動有關部門、各市(州)實施適應氣候變化行動,建立健全氣候系統觀測、影響風險評估、綜合適應行動、效果評估反饋的工作體系。省級相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細化落實舉措,完善工作制度,推動形成合力。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對本地區適應氣候變化工作負責,健全機制、壓實責任,每年向省委省政府報告年度任務落實情況。建立適應氣候變化成效評估機制,組織開展實施情況評估,并根據評估結果調整優化方案。(責任部門:省生態環境廳牽頭,省級相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加大資金投入。建立健全常態化、穩定的應對氣候變化資金投入機制,統籌國家和省級政策資金,在防范政府債務風險的前提下,通過市場化、多元化方式,加強對基礎研究、能力提升、試點示范、工程建設的資金支持。加強青海省應對氣候變化項目儲備和建設,支持符合條件的項目申報國家氣候投融資項目庫,積極爭取中央財政加大對青海省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支持力度。穩步開展氣候投融資創新,引導銀行、證券、保險、基金等金融機構投資適應氣候變化項目建設,鼓勵發展巨災保險、重點領域氣候風險保險等創新型產品。完善氣候相關金融風險防范機制,分步分類建立覆蓋各類金融機構和融資主體的氣候和環境信息披露制度。(責任部門: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生態環境廳、中國人民銀行青海省分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青海監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提升基礎能力。嚴格落實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法規標準。鼓勵高等院校設置氣象氣候、防災減災、應急管理等適應氣候變化相關專業,培養高水平復合型人才。加強適應氣候變化基層人才隊伍建設,形成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通、紀律嚴明、作風過硬的干部隊伍。開展適應氣候變化
專家幫扶行動,定期組織適應氣候變化知識和業務培訓,提高適應氣候變化決策實施能力。探索建立省級適應氣候變化信息平臺,推動資源、信息、數據共享。建立氣候適應數據統計和信息披露機制,定期發布全省氣候變化監測公報、國家公園和黃河流域年度生態氣象公報。(責任單位: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司法廳、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水利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應急廳、省林草局、省市場監管局、省統計局、省氣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深化試點示范。根據青海省氣候特征、資源特點、區域布局、產業發展、城市功能等因素,開展各具特色的適應氣候變化試點示范,探索和推廣有效的經驗做法,提升適應氣候變化能力。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積極創建氣候智慧型農業示范試點,開展氣候友好型低碳農產品認證,打造優質氣候友好型農產品品牌。積極開展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探索城市適應氣候變化建設管理模式。積極創建全國綜合減災示范試點,探索建設氣候適應型社區、產業園區,開展氣候友好型基礎設施、氣候友好型金融機構和氣候友好型科研院所建設。(責任單位:省科技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水利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應急廳、省氣象局、中國人民銀行青海省分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青海監管局、國網青海電力公司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推動多方參與。充分利用世界氣象日、防災減災日、世界環境日、全國低碳日、氣象科技活動周等活動,靈活運用電視、微博、微信、手機短信等多種載體,多途徑、多層面開展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宣傳和氣候變化知識科普。打造多樣化新媒體矩陣,豐富適應氣候變化宣傳形式。有力發揮國家公園自然教育、生態體驗等優勢,開展系列化、大眾化、多元化科普教育和研學實踐活動。廣泛動員企業、社區、社團、公民積極參與,推動適應行動主體多元化。加強適應氣候變化科技創新國際交流,積極融入和服務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責任部門:省生態環境廳牽頭,省直相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